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太陽系中許多行星體的當前位置并不是它們最初形成的地方。在太陽系發(fā)展過程中,巨行星(木星和土星)很早就形成了,隨著它們的成長,它們既向太陽靠近又向太陽遠離,以保持在引力穩(wěn)定的軌道上。
這些巨大天體的引力作用造成了當時正在形成的其他行星體巨大洗牌,這意味著我們太陽系中許多行星體的當前位置并不是它們最初形成的地方。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來自小行星帶(火星和木星之間)的不同組別隕石的同位素組成,著手重建這些最初的形成位置。小行星帶是幾乎所有地球隕石的來源,但構成小行星帶的材料是由太陽系各地的材料掃蕩形成的。該研究發(fā)表在《地球和行星科學通訊》上。
研究人員表示,由于巨行星遷移導致早期太陽系的重大重組阻礙了我們對行星體形成地點的理解,而通過觀察來自小行星帶的隕石的構成,我們能夠確定它們的母體一定是從早期太陽系中非常不同位置的材料中吸積而來。盡管小行星帶只是太陽系的一個相對狹窄的帶子,但它包含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多樣化的材料集合。例如,在主帶內(nèi)已經(jīng)確定了多個光譜學上不同的小行星家族,表明了巨大的不同的化學成分。此外,已知隕石來自該帶大約100個不同的母體,具有不同的化學和同位素特征。
研究小組采集了玄武質(zhì)無球粒隕石(類似于陸地玄武巖的石質(zhì)隕石)的樣本,以測量它們在元素釹(Nd)和鋯(Zr)中的核合成同位素特征。他們的工作表明,這些元素的特點是某種類型的前太陽系物質(zhì)承載的同位素相對缺失,這一數(shù)據(jù)與在其他元素中觀察到的核合成特征有很好的相關性,表明這一太陽系前物質(zhì)在整個早期太陽系中呈梯度分布。
通過將這些同位素特征與太陽系重建的其他代用指標進行比較,這將行星體的原始形成位置與它們目前的位置聯(lián)系起來,這些測量有助于科學家通過宇宙定位隕石母體的吸積軌道來重建原始太陽系。
網(wǎng)站首頁 |網(wǎng)站簡介 | 關于我們 | 廣告業(yè)務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0 www.sgyco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網(wǎng)絡消費網(wǎng) 版權所有 未經(jīng)書面授權 不得復制或建立鏡像
聯(lián)系郵箱:920 891 263@qq.com